《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科学专业是上世纪70年代初形成的新兴学科,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加强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因此,明确环境科学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十分必要。
一、环境科学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国家部门也专门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生产生活,保障环境治理的质量与效率。据悉,未来环境保护产业的人才缺口较大,这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从环境科学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来看,目前主要有三个因素制约专业发展:其一,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设置不合理。近些年虽然各个高校陆续开设环境科学专业,但实际上该专业的体系建设还有所欠缺,比如许多高校没有将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开设大量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不足,究其原因主要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问题,即重视基础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但也容易让学生缺少实践机会,无法有效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二,缺乏专业特色。环境专业主要源于上世纪70年代,在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力量的支撑之下,各个高校才开始逐渐设立环境科学专业,现阶段许多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是由传统学科演化而来的,课程内容要么是在原有专业课上进行增减,要么是引入部分带有时代色彩的环保内容,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其三,师资力量薄弱。高素质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基础,目前高校虽然会投入一定资金和精力引入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但相对学生的数量而言,教师人数依然有待加强,毕竟教师不仅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而且要承担日常教学,工作压力大。
二、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建设策略
为了顺利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高校可以采取下列几种措施进行课程建设:
第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会存在不同。各个高校需要依据自身情况来培养专业人才,比如综合类大学应设置两套人才培养模型,即应用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用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追求。同时高校不仅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等理论,而且应借助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鉴于当前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可以从课程内容与课程时间两个角度考虑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方面,高校应鼓励教师向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多个方向发展,同时依据教师的专业方向分配课时比例,让专业的资源优势体现出来。课程时间方面,需要遵循合理性和独立性原则。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内容不相重复,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环境化学的课程内容十分广泛,设计环境污染、环境监测等,但有些学校专门开设了环境监测技术这一课程。因此,环境化学的教学当中应适当减少监测技术,而将环境中的污染物问题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另外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规避知识链断裂的问题。
第三,强化师资力量。组建数量充足、分工明确的高素质教师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渠道,对此各个高校需要以有优厚的待遇聘请高学历的专业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增加教师数量。同时通过培训活动让教师了解自身承担一定的教学责任,尤其有责任与义务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践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另外,引导教师可以前往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合作,提高自身科研与教学能力,并将学到的优秀经验应用于教学环境,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像情境教学、合作教学等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提问,值得应用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第四,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掌握了大量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内容,但这门课程本身和数学、化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且拥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对此高校应充分关注实验、实习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与相关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打造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渠道。另一方面,借助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定期推出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另外,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上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