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综合新闻

在天津市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调研 记者见到一

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11

“90后”在读女博士落户在“新农村”,这本身就是个“自带流量”的话题。当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以创业者的身份进入“三农”领域,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流量”,更看到了希望。

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离不开这些优秀的农业人才,他们有清晰思路,有广博学识,更有十足闯劲。他们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的智力支持,而农村广袤的大地回馈给他们的则是施展拳脚的空间,以及创业创新的“风口”。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这一历史节点上观察: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得跟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得跟上;国外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得跟上;农民传统的增收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得跟上。跟上时代的脚步,除了政策的大力引导,还需要更多人才来支撑,共同谱写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在天津市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有一块面积约为20亩的马铃薯试验田,初春时种下的新品种已经钻出了嫩芽,嫩芽冲破了薄膜,争先恐后,在和春天打着招呼。

记者走进这片试验田,看到几位农民正在进行灌溉作业,而在不远处,一位女孩静静地蹲在田埂边,细细观察着每一株马铃薯幼苗的长势。她一会儿拿出手机给嫩芽拍照,一会儿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画画。那个女孩是谁?引发了记者的好奇心。远远望去,无论穿着还是打扮,她都和印象中的农业工作者大相径庭。浇水的农民向记者揭开了谜底:“她可是我们园区的农业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生。现在,我们这些祖祖辈辈种地的人,怎么种、种什么都得听这个小丫头的。”

(一)

农民称呼的“小丫头”叫李丽丽,是一位“90后”在读博士。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她师从“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等农业大家,潜心作物研究。攻读博士学位,她选择了管理学。外人看来这样的“跨界”力度有点大,但她之所以会这样选择,就是希望自己换个角度,更加深刻地理解“三农”问题。

半年前,小李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来到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入驻齐心“未来星”星创天地服务平台,一边研究,一边创业。对于园区来说,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把博士引进园区是在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而对于个人来说,园区可以为小李提供一片尽情施展拳脚的天地,把专业所学大胆用于实践,还可以降低创业之初的资本压力,小李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为改变这里的农耕环境做贡献!

小李告诉记者,她老家在河北省,在北京市读书,现在把创业项目落在天津。她说,目前,京津冀地区农业种植面临着许多共性问题,结构单一、自然气候影响、水资源短缺等都需要加以研究,进而突破;特别是天津地区还面临着土质盐碱化这一特殊的难题。为了能破解这些难题,她选择了落户齐心农业示范园区,并在这里布置了作物新品种比较、密度、土壤改良等试验,眼前的这片马铃薯试验田,就是她的试验项目之一。

(二)

在李丽丽眼中,田里的这些苗儿就像宝贝疙瘩一样金贵,蕴藏着她所需要的每一项“大数据”,“你看着它们一天一个样,不断成长,那种心情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

像记者这样的门外汉,每当提起农作物只会用口感来判断。小李种植的这片马铃薯新品种收获后究竟口感如何呢?她笑着说:“脆的,适合炒着吃,而且这种马铃薯更适合做深加工。”只要试验成功推广开来,这样的马铃薯自然能够吸引食品厂商的青睐,到那时的出货量与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田里的马铃薯还是一株株嫩芽,再过两个多月就可以收获了。有没有畅想过那一天如何来庆祝?记者本以为这位女孩能够说出特别感性的创意,但治学的理性告诉她,要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马铃薯做成标本,以备日后进一步研究。

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涌向城市打工赚钱,而李丽丽却逆向而行,把自己的事业落在田间地头上。她说,这是一种对农业的情怀,这里有城市感受不到的气息。“广袤农村大有作为,我想越来越多的人会回归农村,其中不乏那些成功人士,因为政策向好,自然能够聚拢人气。”小李十分坚定地认为。

沿着田埂一边走一边聊,聊到了如何看待成功这个话题。小李说:“对于我们学农的人来说,任何一次成功都是建立在几代人若干次失败的基础上,没有前人的铺垫,我们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当然,对于我来说,即使失败了,也是成功了,找到失败的症结加以改良,距离成功又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