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综合新闻

拼多多为何“死磕”农业?

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9-05

当大公司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成为主流,拼多多还在坚守农业。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达尔闻 编辑 | 李清乐


陈磊接棒黄峥一年来,带领拼多多取得了不少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死磕”农业,且在持续加力。


上周,在拼多多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的同时,宣布将拿出100亿成立“百亿农研”专项,目的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达到科技普惠,而“一号位”由董事长兼CEO陈磊担当。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深耕农业40余年,他也一直有个农业情怀:用科技,把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小农经济”变成“大农经济”。


只是从传统农业发迹的新希望,与电商起家的拼多多,分别走在两条不同的农业探索之路上。


释放“菜篮子”的购买力


2015年,拼多多创立时“赶了个晚集”。国内电商已经历过C2C、B2C、O2O几轮厮杀,剩者为王——淘宝以服饰类目见长,京东以3C家电为壁垒,当当网抓住图书出版活出“小而美”,唯品会找准品牌甩卖顺利“上岸”......


看似大局已定,拼多多却选择了最难啃的农业生鲜作为切入口,在微信生态中利用“社交拼团”的独特玩法,突出重围。并发展成综合型在线购物平台,与京东、阿里形成“电商三足鼎立”之势。


在拼多多交易体量不断壮大过程中,农业板块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据拼多多历年财报显示,2018年—2020年,其农产品GMV分别为653亿元、1363亿元、2700亿元,保持了每年增长翻番。2020年,拼多多农产品在总商品GMV中的占比已达16%,较2019年增长了3%。

去年8月,社团团购产品多多买菜上线。主打下沉市场,用户画像和运营逻辑与拼多多高度重叠,能够充分发挥业态协同作用。凭借显著流量优势,拼多多降低了对团长的依赖,团长运营成本更低,帮助自己获得了成本优势。同年11月,陈磊对外披露,拼多多日订单量峰值突破1亿单,增量需求多来自于农产品。


经过六年多的努力,拼多多不仅成为了农业上行的第一大电商平台,因为该品类的高频刚需属性,反过来也让平台感受到了下沉市场的拉新、复购的魅力。


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数达到8.499亿,单季新增2610万,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7.385亿,占年活跃买家数的87%。


营收方面,拼多多二季度营收230亿元,同比增长89%,不及市场预期的267亿元。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本季度的运营利润为20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4亿元。


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中,陈磊毫无避讳地指出,“百亿农研”项目将拿出本季利润和未来实现的利润,有耐心地进行长期持续投入。因此,该项目会影响短期内股东的每股盈利,也获得了董事会的指示和批准。

事实上,拼多多在销售端针对农产生鲜早已进行了“产地直播”、“百亿补贴”、“限时秒杀”,例如去年的一场“冬令生鲜万人团”中,10000件赣南脐橙被拼光,万人团农产品日销量超过66000件。


如今,“农货节”已举办三届。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拼多多农(副)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431%,单品销量超过10万单的农(副)产品超过4000款,同比增长超过490%。


自“百亿补贴”上线以来,优质涉农商家已突破1万家,并累计上线超2万款农产品。上半年平台涉农商家同比增长180%。


技术渗透“田间地头”


有数据指出,2020年我国社区零售市场规模达到11.9万亿元,生鲜零售达到5万亿元,快消品6.9万亿元。在美妆、图书、3C电子、服饰等品类的电商渗透率均超过20%,外卖餐饮也占到了15%,唯独生鲜的线上渗透率仅3%左右。


正因为生鲜非标品的低电商渗透率,才吸引了阿里、美团、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不遗余力地尝试各种模式来抢夺这块市场。鲸商曾在《阿里、京东、拼多多的“农业战争”》一文中指出,数字化农业的终极PK还是会在产地、供应链之争。


其中,拼多多“农地云拼”模式,已经把各地分散的农产品集中搬上平台,利用“农货智能系统”,预测农产品成熟周期,提前预售应季果蔬、鲜花,按品类价格精准推荐给用户。这正是陈磊一直强调的,“将通过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让农产品‘产供销'向‘销供产'演进的路线,并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