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综合新闻

提升农产品品质 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9-11

  一个国家农业强不强,归根到底得用质量来衡量。农产品质量事关农业产业发展,事关公众身体健康。“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本期智库圆桌邀请四位专家,为提升农产品品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建言献策。

  主持人

  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 孙世芳

  高品质农产品生产水平亟待提升

  主持人:现阶段,我国高质量农产品生产情况如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发展以及品牌建设状况如何?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根据《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要求,结合《经济日报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三期)》调查结果,调研组从优质农产品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具体从“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与销售情况以及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引进情况等方面,对新型主体和普通农户的情况进行对比介绍。

  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高质量农产品生产水平亟待提升,“三品一标”产品生产的比例以及“三品一标”产品的销售额均不是太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高品质农产品生产的主力军,对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热情有趋涨之势,其中龙头企业的生产热情最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除龙头企业外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高品质农产品销售呈现疲软态势。

  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是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引进与研发的主力军,但是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偏好侧重略有不同,其中合作社更倾向于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对新品种和新设备的引进较多,龙头企业对新技术的引进最多。

  此外,从绿色化发展方面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品方面的投入均呈现下降趋势。新型农业主体在绿色技术采纳以及农业废弃物利用方面均优于普通农户。各类绿色化发展方式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均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一些能够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手段采纳较少,需要进一步改善与优化。其中合作社需要继续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家庭农场需要继续推进农业有机废弃物再利用与牲畜粪便再利用,专业大户需要着重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有机废弃物再利用与牲畜粪便再利用。

  从品牌建设看,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的品牌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对“三品一标”产品的生产缺乏足够的推动力量,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品牌建设尚未达到高质量农产品生产所要求的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建设水平高于普通农户,其中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是品牌建设的主力军。调查数据显示,相对于普通农户,新型经营主体拥有自主品牌的概率更高,高出普通农户25个百分点,但是总体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建设力量不足,拥有自主品牌的主体仅占两成。

  多元共治破解农产品质量提升难题

  主持人:近年来,农产品质量问题频频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您认为阻碍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原因有哪些?下一步应如何推进质量升级?

  姜长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提升农产品品质很早就引起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阻碍该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第一,高质量农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长期以来,我国为提高农产品质量采取了很多措施,农产品质量总体上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总体而言,高质量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落差。

  第二,社会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加快分化。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带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还导致社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加快分化。收入水平越提高,这种需求分化进程往往越快。因此,如果不重视对社会需求分化趋势的研究,维持固有思维,很可能导致农产品供给质量提高的路线与社会对农产品质量需求分化的轨迹不在一个频道,出现农产品质量提高的供求错位。比如,水果作为鲜果和加工用果,对质量的要求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