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综合新闻

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 而非落后农业

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9-24

9月22日,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南长沙主场活动启幕。在22日下午举行的“国之大者——稻作文化与粮食安全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闵庆文,在讲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根本目的时提到,农业生产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它是传统的农业,但不意味着它是落后的农业,它是今天还有价值,未来也有意义的东西。”通过传承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人们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闵庆文说。

9月22日,在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南长沙主场活动的“国之大者——稻作文化与粮食安全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闵庆文发言。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我国是世界农业遗产的最早响应者、推动者

“稻田养鱼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挂牌的世界农业遗产。”9月22日,闵庆文在介绍农业遗产及其保护的主要研究进展时,以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浙江青田县的青田田鱼的生长环境举例,“当地紧邻奇云山,这里由山体、梯田、村庄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就连当地的村民都习惯在盖房子之前,挖一个鱼塘,这说明鱼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闵庆文讲述,农业遗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的物种、传统的技术或者是传统的农业工具,它是一个复合性的系统。“它是一个活态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农业文化遗产,或者叫作活态的文化遗产,且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是由世代传承的。”

闵庆文特别指出了人们对于理解农业文化遗产上出现的歧义和错误认知。他提到,农业文化遗产并非是指大农业,也并不合适被简单地列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不断演进变化的系统。人们常说所谓‘遗产',就是要把它保护起来,但其实农业遗产是要发展的,没有发展,就没有更好的保护。”

闵庆文介绍,截止到目前,全世界总共批准了62个世界农业遗产地,中国有15项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是世界农业遗产的最早的响应者,积极的参与者、坚定的支持者、重要的推动者、成功的实践者和主要的贡献者。“我们的数量不仅多,而且我们奉献了中国的方案和中国的一些智慧。”闵庆文说。

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 需要共同打造

如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闵庆文指出,这需要三个关键机制的建立,即以生态和文化保护补偿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以农业生产、功能拓展、融合发展为核心的“产业促进机制”,以及由政府、科技、企业、农民、社会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

闵庆文说,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规模普遍很小,很难肩负粮食保障的任务,但对未来的遗产资源非常重要。“我们要让我们的后代了解我们的过去是怎么回事,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过程里面,要特别重视品牌的打造。”闵庆文说,一个地方的优良产品由三方面决定,即优良品种、优良的技术,以及优良的生态环境,在农业文化遗产地,这些是完全具备的。

“我们应该记住农业文化遗产最核心的是农业生产,因此我们要让农民愿意经营农业,而且能够通过多种经营活动有更快的发展。”闵庆文指出,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但不是落后的农业,是在今天还有价值、未来还有意义的东西,“因此要让传统农业得到传承,并且通过传承能够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我们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是保护过去落后的东西,而是发掘有价值的东西,让未来过得更好。”

在论坛上,他引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句口号,“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而是关乎于人类未来的遗产。”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陈荻雁

上一篇: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