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我国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等各领域发展必须坚持的战略思想。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上,也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宗旨。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领域的研究,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农业发展模式能够通过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为此,对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以便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上得到更合理、更科学的运用。
1 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当前全球能源短缺、人口膨胀、粮食危机、环境风险、资源枯竭以及生态失衡等现状,循环农业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农业发展水资源需求量较大,但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要求我国必须将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根本出路。①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农业灌溉占农业用水量的90%,全国60%以上的农产品都需要灌溉生产完成,所以导致很多地区出现季节性干旱以及区域性干旱。由于缺水造成我国农业减产的损失已达700亿kg以上[1]。②我国农业发展中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用水中有50%的水资源被浪费,有些地区水资源浪费甚至达到了80%。③各地水污染严重。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地表水系有机污染问题十分普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这样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产,还造成了土壤污染,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农业生产要素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所以绿色农业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将循环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①农业发展中,乱用病虫害防治药物,严重地威胁了环境安全。而且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有70%左右的药品具有高毒性,再加上不科学使用与使用方法不当,污染了农产品,存在食品安全隐患[2]。②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农作物营养流失,种植土壤酸化、养分失衡,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阻碍了农作物的生长。
所以,面对当前的发展现状,我国必须将循环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循环农业是农业经济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
循环农业的发展原则是资源化、再利用,利用节约型农业发展技术,循环利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水、垃圾、秸秆以及畜禽的粪便,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资源污染问题,改善农村发展环境,调整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良性发展循环,最大效率地利用可用资源。“十三五”期间,我国一些地区通过循环农业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降低了能耗、污染物排放量,所以将循环农业作为实现农业发展节能减排的途径十分必要。
另外,农业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规划中的重点,在农业发展中不仅要实现污染物排放减少,还要实现节水、节地、节肥、节药等多项目标。因此,农业部门也要针对农村的生产方式,创新施肥技术,为节能减排提供支持;宣传合理用药方法与技术,减轻农业生产中的药害影响;推广节田、节地的发展方式与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真正实现变废为宝[3]。
农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而各地的自然条件又各具特色,所以在发展循环农业过程中,应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生产规模与生产方式优化循环农业模式。1)针对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制定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防控自然灾害的环境调节模式;2)根据土壤特性,合理选择种植品种,充分利用种植地的光源、水源、热源,制定高效生产、高效收益的生物共生、生物互利模式;3)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特性以及流动规律,合理确定种植组分结构,充分开发可利用废弃资源,制定良性物质循环模式;4)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采取种养结合的模式,制定一体化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产业化发展;5)充分认识经济发展规律以及生态规律,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发展规划,制定优化的综合发展模式。各农村地区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资源与自然规律,全面规范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朝着科学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从而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3 循环农业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环保工作始终坚持的任务
农业发展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我国中央政府每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会为农业发展做出明确的指示,而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要求我国农业发展必须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并将可持续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根本保障[4]。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粗放的农业发展模式,导致农业发展与社会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而循环农业的出现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改变了农民征服自然、无限索取自然的生产理念,强调农业发展与自然的共生,颠覆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方式。所以在循环农业中,农民会充分利用废弃资源,降低农业发展成本,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环境保护。同时,通过农业清洁工程的建设、清洁科技的投入与推广,农民会掌握更多的环保知识,为实现绿色农业付出切实行动。